第35章 世纪之交-《诸天万界之大拯救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哈哈,卡子,报纸发行了。”

    这天早上,李戒满脸喜气的带着一沓报纸来到后海附近的四合院。

    不容易。

    真不容易,采访都结束两个多月,这才见报。

    这不。

    现在时间已经进入1999年,元旦刚刚过去,李杰把梁晶如的新专辑交货后,整个人就闲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出了吗?”

    听到李戒的声音,李杰回头一看。

    这份采访,等的确实有点久。

    他倒是不及。

    是毛毛、老爸老妈他们比较急,作为家属,他们也知道摇滚乐的处境。

    而《青年报》又是主流官媒。

    能登上主流媒体,意义完全不一样。

    老一辈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‘身份认同焦虑’,毕竟,他们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过来的。

    “嗯,新鲜出炉。”

    李戒哈哈一笑,把一沓报纸丢到了桌上。

    他把报刊亭的《青年报》全部打包了。

    “来,咱们一人一份,一块看。”

    接着,他从堆里取出两份报纸,一张丢给李杰,一张他自用。

    他还没看呢!

    收到报社朋友的通知,他第一时间就跑去了报刊亭,然后打包了几百份报纸。

    这些报纸他回头全部送人。

    亲戚朋友,全送一遍!

    就问你摇滚乐有没有用?

    能不能上得了台面?

    翻到文艺版,李戒看到了那篇报导。

    《专访国际音乐人周利军》

    看见‘国际’两个字,李戒咧了咧嘴,虽然这篇专访是卡子的,但作为经纪人。

    他们是休戚与共。

    深度绑定的关系!

    再者说,这几年,他也没少赚,一年挣个几十万跟玩似的。

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如果卡子要像其他歌手一样,从年头忙到年尾,他的收入可能要翻个几倍。

    但。

    他没有那么想过。

    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?

    他要是想挣钱,回家继承老头子的家业不是赚的更多?

    多了不敢说,一年大几十万,百八十万,还是能挣的,不过,挣那份钱,他觉得不利索。

    靠的是老头子的关系。

    还要迎来送往,点头哈腰,天天晚上喝大酒,哪像现在,一年只要忙那么几个月。

    平时就是联系联系人,压根不用求人办事!

    都是别人求他们!

    这多有牌面?

    老燕京人好面儿,面子比里子重要!

    反正一年三五十万,也够他用了,绰绰有余,他前段时间还跟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吧。

    也不是别人。

    就是十月婴孩乐队的几个队友,他们几个人凑了一百多万,一起在三里屯开了间酒吧。

    卡子也投了点钱。

    那边的生意还不错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坚持做livehouse,赚的还要更多一点,不过,做人嘛,没必要计较那么多。

    开心就好。

    他们当初搞这个酒吧,单纯是‘玩’,顺便帮一帮那些新人乐队,给他们一点出头的机会。

    不亏就是赚!

    而今。

    他们那个酒吧已经成了圈内最火的聚会地点之一,很多乐队、歌迷都知道《无问》酒吧。

    继续看报。

    【1998年9月底,周利军从英国归来,回到燕京的四合院,他褪去了‘东方艺术家’的头衔,成了一位平平淡淡的父亲。

    雷丁音乐节的镁光灯被四合院里的白炽灯替代。

    在一个沙尘弥漫的日子,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。

    从百花录音棚到雷丁音乐节,从年入千万到独立厂牌投资人,我们试图在茶香与琴弦的碰撞中,还原这位拒绝被定义的‘摇滚天才’】

    摇滚?

    看到这两个字,李杰眉头一挑。

    还真写了啊。

    也是。

    都1999年了,该解禁的都要解禁了,再过不久,摇滚乐不仅能出现在报纸,还能出现在电台。

    甚至能上电视。

    一番常规的介绍后,李杰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。

    【记者苏曼:英国媒体称您为‘交响摇滚变革者’,你如何看待这个称呼?】

    摇滚两个字又一次出现。
    第(1/3)页